我是這樣想的,詩儘管看來短、小、少,但是一首短詩的力度,給人的感受,不輸給一篇數千字的散文或小說。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我簡單歸納,詩會有這種強度,是因為詩在較短的篇幅之中,快速地、強烈地累積符號,或許簡單的說,是因為良好的設計與鋪排,讓每一句與每一句之間的力度產生乘數關係,而符號在最後一刻達到最高,最激昂。當然,也有可能在鋪排之下,讓人感受最衰微,最惆悵。
詩這個文體,在基礎的範圍之內,我一直有個感覺,詩其實是不能脫離敘事,因為文學作品不是圖畫,他是有順序,有流線,好比影片,需要在開頭和工作人員名單之間的時間內說件事,是要讓讀者讀懂作者想表達的內涵,這其實就是一種敘事,就算是單純表達美感、感受,也是不脫離敘事的範圍。也就是說,必須讓觀眾在篇幅之內,讀懂、體會。藉由凝鍊的文字,戲劇性或反戲劇性的引導方法,吸引讀者好奇、接受。讀懂是第一步,文字美感和意境深度是第二第三步,步步為營,一首好作品就能誕生。所以,如果以詩單純書寫一種美感的時候,雖然有優美的文字,有很好的意象,但是整首詩在堆疊意象的時候,符號的強度沒有累積起來,而是不斷的持平,或是互相打架,削弱力道,原本該有的乘數變成了除數,就很可惜了。
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提供想寫作的朋友們參考。
閱讀這次的作品時,我也會思考,如果是我要書寫這個題目,會怎麼進行,怎麼寫得更好理解。有時候我自己也會試著選擇不容易讀懂的題目,也會試著選擇一些不容易讀懂的形式,那就是一個挑戰,挑戰怎麼寫好他,怎麼寫出意義,這次我在閱讀之中,我也感覺到許多作者在進行書寫的挑戰。文創副刊作為一個發表加上練習的地方,所以評審時,也儘量地提出能幫助書寫者有所改良的方法。
時間:2013-0526。1900-2200。
地點:板橋車站下摩斯漢堡。
評審:張英珉,游書珣,陳思嫻。
為求評審公允,作品上皆無作者名字。三位評審先進行一次評分,各圈選六名,依照心目中最佳作品名次給分,第一名6分,第二名5分,以此類推,再以評審單上的順序,進行討論,討論後三位評審再各自調整分數後進行分數加總。
〈給親愛的〉:
思嫻:題目雖然有些俗套,但內容非常精彩。這種題目大家會想像到他是從日常生活去處理,可是他居然把他帶進大自然裡,好像可以隨著詩句進入那林木之中,然後再很自然地走出來。
書珣:這首的語言掌握得很好,言之有物,讀起來有被作者帶領、進入詩中世界的感覺,彷彿那些畫面就在眼前;可惜的是,當那些畫面還在流動時,詩句就突然打住了,可惜結尾有些草率,「才聽見一種聲音」,到底是什麼聲音呢?這裡有點難理解。
英珉:對我而言,這首在這次的所有作品中,最有達到引導讀者的效果,深刻而有感情,整體流線非常清楚。
〈一個研究生的論文邏輯愛情組詩〉:
英珉:很少見的題目,預期他會玩出什麼新的東西出來。寫過論文的人一看會會心一笑,我在想看到這個作者要寫出什麼樣的「邏輯」,會儘量避免過長而過於散的敘述,既然有這個一二三四五的論文結構,但結構之間各自獨立著,也相當可惜,小標與詩內文之間的互文也沒有出來,流於純粹情緒的書寫,意像也沒有特別好。如果再寫一次,建議作者再思考一下論文各章節彼此之間的依存關係,說不定那更接近於愛情的邏輯喔。
思嫻:一看就覺得題目訂的不好,我覺得組詩其實很恐怖,如果筆觸不夠熟練的話,就會變成像是迷宮的遊戲,從題目到小標題,都覺得沒有邏輯性,讓人覺得很亂,作者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感覺。
書珣:這題目令人好奇,到底作者會怎麼把愛情跟論文的形式結合呢?一開始覺得似乎很有趣,先看看他的小標題,可以感覺到作者「設計」一首詩的企圖,然而再細看內容,就會有些失望,因為詩文內容似乎跟標題沒什麼關聯,邏輯性很弱,讓原本有趣的題目成為空殼了。
思嫻:「住筆」到底是什麼意思?好像沒有聽過這個詞。從一些小地方可以猜想到他可能還沒有那個能力可以駕馭這首龐大的詩,導致意象很繁複、很亂。
〈沒有獨角獸─關於阿茲海默症的故事〉:
英珉:這首詩作者似乎故意要掌握一種零碎、凌亂的關於患病者的記憶亂接?採用這樣的手法,就要面對可能無法被讀懂的問題,詩的故事之中的一二三四五等等的數字數數,失智的症狀沒有扣得很緊。
書珣:這首我認為這故事主角不像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反而比較像是某種癌症患者,因為詩中的「迫害」、「刀子」、「烈痛」、「血跡」等等強烈的字眼,好像跟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沒什麼關連,不管是生裡上或心裡上的,就我所知的阿茲海默症比較是接近「緩慢」、「遺忘」、「失去」這類的字眼。
思嫻:為什麼題目要叫作「沒有獨角獸」?我覺得這首完全沒有邏輯。
英珉:這點作者沒講,就猜不出來了。也許他需要註解。
〈玄鳥〉:
思嫻:因為玄鳥是從神話(山海經)裡面出來的,他有扣合到那個古老的情境,讀到最後我覺得他有把那個飛翔的感覺、節奏寫出來。有感覺那個翅膀、身體在文本中呈現的重量跟輕盈,雖然我不敢說他文字駕馭得很好,尤其第二段有點亂,其實可以再分一段出來。我猜他應該寫完就投了,沒有做什麼修正,不然他其實可以改得更好。
英珉:相對之下,他的有些文字、句子至少比其他的作品清楚很多。
書珣:不知道作品要表達什麼,但我有點不確定是否因為我自己不了解這神話的內容而沒有感覺,你們覺得這有關連嗎?
英珉:可是這就像是,那我今天以科學的題材作詩,但我若不能讓人順著詩讀下來就讀懂或有感覺,這樣的話也是不行的。
書珣:應該是說,如果他選擇不使用註釋的話,就要想辦法讓人讀懂或有感覺。
英珉:那放註釋也不會怎麼樣啊,為什麼不想把這件事說清楚呢?
(這時,話題岔開來談註釋的問題)
思嫻:可是我聽到很多前輩詩人,他們都很討厭註釋,可是我覺得沒有註釋又要把這件事情說清楚,真的是很困難,應該是要看題材。
英珉:他們可能怕破壞美感啦。
書珣:可是有些題材如果你完全沒註釋根本就不可能讓人進入啊。
思嫻:而且有些人很反對使用副標,他們會覺得,不需要那麼囉嗦,如果要用副標題,那就用副標題當主標題不就好了?但我認為副標題是用來界定主標題的範圍,常常並不適合當作主標題使用。
書珣:比方說副標題常常出現「寫給XXX」,這只是一種署名,想強調寫給某人,但整首詩還是有它的內在主題,所以並不能將主副標混為一談,還是要看狀況吧。
思嫻:我認為題目還是很重要,當然不一定要訂得特別漂亮,但是必須要扣合題目,訂得好的話會影響創作的筆觸。
英珉:我是覺得這些見解也許會隨著時代而有所不同吧。
〈手的預言〉
英珉:我覺得整體看下來,有一種雖然知道文字力不弱,但是到底在預言什麼呢?讀不出來他到底要表達什麼,但整個看來第二段寫的最好,最有預言的感覺。
思嫻:題目是訂得有點抽象,也不是一首很好讀的書,讓人有點不敢去解讀他。但我有點可以感受到他要講的。詩中的主角已經離去了,作者一直在等待詩中主角給他一首完整的一首詩,但是他始終沒得到。他其實要的就是一種很純粹的精神層面,但是在卻在他身上得不到那個最簡單的東西,因為他得不到所以只好寫預言,我還蠻喜歡「舉行一個人的祭典」這裡,感覺他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淨化自己。
書珣:我覺得他的題目還不如就訂「預言」就好了,雖然就這兩字感覺起來很抽象,但是內容既然就這麼抽象了,不如抽象到底好了。因為他訂「手的預言」,會讓人預期整首詩都跟「手」有一點關聯,結果也沒有,只有第二段有一點。
思嫻:但是我後來又覺得,他在講的應該是「書寫」,其實我蠻喜歡她整體的感覺,就是那種不清不楚的感覺。
書珣:很像……歐洲片。
思嫻:嗯嗯嗯,塔科夫斯基。
書珣:或是安哲羅普洛斯,就是那種朦朧感,也確實有詩意,但你就是沒辦法很清楚地描述他要說的是什麼。
思嫻:所以他題目就必須訂得很好,如果他決定要這樣寫的話,乾脆就換成「安哲羅普洛斯觀後感」。
書珣:向安哲羅普洛斯致敬。
思嫻:這樣我會給他更高的名次(笑)。
〈異鄉人〉:
思嫻:感覺作者有點偷懶,但是反而要表達的東西很清楚,風格有點像鄭愁予。
書珣:我一直覺得這首,可以用「新鴛鴦蝴蝶夢」的曲來唱。
英珉:九圍城郭,陌生的臉……(唱起來)
〈在一場驟雨之後,我們訪薰衣草森林〉:
英珉:這首詩的問題其實和集集小鎮差不多,也許是地方文學獎轉投,我可以建議作者,之後書寫、投稿的時候,若是要寫這種題目,儘量簡化題型,比如六十行,就從綠色隧道寫六十行,從綠色隧道裡面找到千千萬萬的變化,注意詩句的轉化,森林的話就從森林之中找到一個雖然小,但是深刻的題目,再開始拓大題目範圍,逐漸掌握,會比較容易寫得好。
書珣:這兩首如果拿來比較的話,集集那首雖然沒什麼特別好的地方,但它反而比較樸實,就是純粹寫景,但是這首想要寫景又想要寫情,讓我覺得感情的部份有點太刻意了,好像硬把感情強加在這個地方,不太會讓人感動。
思嫻:集集那首寫得都蠻明白的,但是它題目應該改成「集集小鎮寫真」就好了。
〈十二首詩〉:
英珉:這首詩的題目讓我好奇起來,十二首詩篇幅很大,題目名稱像是個密碼,像是曾經被刪去的題目,但似乎不是,後來又看,像是沒有參考數字的數讀,起初閱讀會覺得很有意思,組合的時候發現了一些問題。我猜摩斯密碼,似乎不是,再猜二進位或是四進位去看,也不是,所以這不是密碼,也不知道藏了什麼東西,變成沒有畫X的世界地圖,不知道哪裡有藏寶,等於沒有題目。
書珣:好像沒什麼邏輯。
思嫻:他好像想創新些什麼,但是又沒什麼意義,每段好像各寫各的,想到什麼就寫什麼,其實他有些句子寫得還不錯,但也沒必要寫得那麼長。
書珣:讓我覺得他好像在作習作練習,不像是一篇「作品」。
〈新詩兩首〉:
英珉:不知道為什麼有些錯字。
思嫻:應該是不小心寫錯字了吧?什麼叫做「綢繆二十一光臨」?他對詩的掌握似乎還不是很熟悉。
書珣:還蠻KUSO的。
〈垃圾車上有一隻狗存在或不存在〉:
書珣:把「汪」去掉會不會好一點?
英珉:當然這首詩揭示了一個會讓我有興趣的題目,可惜了卻寫得不清楚,如果垃圾車上,單純改成車上,會不會比較適合?
思嫻:我覺得還好耶。
思嫻:我覺得創作上,不一定要全懂,但是這首我是看不懂。
〈靈感之死─寫在揮灑烈愛之後〉
書珣:這揮灑烈愛,似乎是電影,因為他提到素描,我猜的啦,但是我印象中電影裡面的畫應該不是「印象派」吧?雖然我沒有很懂詩跟電影的連結,但是裡面有許多佳句,我覺得意象很美。
英珉:因為說的不太清楚,所以解讀空間很大,我看了幾次,一直解讀成一夜情或是外遇的糾葛心境,吃醋、痛苦等等。
思嫻:題目和內容我都完全不知道他在講什麼……
〈送你到每個地方〉
思嫻:這篇我蠻喜歡的,很簡單也很精巧。可是他為什麼要附原詩呢?
書珣:也許是很年輕的創作者,對投稿這件事不太熟悉,才會做這樣的選擇,但我覺得這個作者是有潛力的,對詩的語感已經掌握得很好,也有很多很可愛的畫面,只是需要整理一下邏輯的部分,讓讀者可以更讀懂詩的意思。
英珉:這首詩似乎在做一個詩句練習,第一段讀下來真是充滿期待,後面就變形了。
思嫻:有些句子如果對調,會更清楚,分段也要注意。底下附的原詩和最後的「完」都可以直接刪掉。
〈In the tree〉
英珉:我看了好幾回,我有個感想,就是如果這首詩是在說阿茲海默症的故事(木匠得到阿茲海默症,腦袋中的符號已經在跳接了),那就蠻精采的,可惜不是。題目用英文寫「在樹中」,似乎和詩句也沒有符號的堆疊,許多分鏡式的語句,一個一個的,相當零碎,我不能說這是好或是壞,我有讀到作者有想要表達些什麼,但是整體還沒控制好。
書珣:把樹的元素拆解開來,再組合,好像有點企圖,乍看之下讓人覺得有點有趣,但是又覺得看不懂,那個「我做、我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思嫻:這首我看不懂。作者可能還不太熟悉那個詩的語言吧。
書珣:他感覺好像好像是把一些跟樹有關的詞,從雜誌上寫下來,然後任意拼貼的感覺。
(接下來進行了約三十分鐘關於詩需不需要全讓人理解的討論,一首好的詩,到底要不要讓人完全讀懂呢?思嫻認為,創作者可以表達一定自己的感受,那是創作的空間。)
思嫻:我覺得這問題應該是沒有解答,我覺得一首好的詩,應該要讓不同的讀者有各自不同的想像,因為我覺得每個人的經驗都不同,讀者是可以用自己的角度去解讀詮釋的,去接受作者想要給你的那個想像空間。因為常常文學獎裡的評審評語,往往也不是作者真正想表達的,但是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因為他就是結合了讀者的想像,所造成的效果。
但是我寫詩的時候常常遇到這個困擾,因為很多人都希望我能去解釋我自己的詩。
書珣:我覺得要看題材耶。如果你寫的題材是很私人的,當然可以有這樣的現象,但如果你寫的是外在世界發生的事情的話,比方說新聞世界、歷史事件或是人物,這種的當然空間就不能那麼大。
思嫻:就像集集就不能給人讀起來變成威尼斯。
書珣:對,但如果寫的是個人經驗的話,像你講的那樣,我覺得是可以的。
思嫻:其實我本來是寫散文,後來寫詩,原因就是詩可以藏很多秘密,但是如果現在要我解釋自己的詩的話,那就根本沒有祕密了,為什麼要逼作者去清楚講自己在做什麼呢?
書珣:這樣也蠻痛苦的。
思嫻:但是其實如果你常讀詩、寫詩,你自然而然就可以解開那個祕密了,其實我覺得詩的世界是沒有秘密的。
英珉:我覺得,那是因為你開啟了創作的密碼表,你有了這套密碼表之後,你就可以完全讀懂這邏輯內的人在想什麼,如果你創作經驗不夠的話,就會沒有這套密碼表。但我的意思是說,一首詩要預留的想像空間比例是20%、30%、40%,甚至是80%,要讓讀者去猜,你覺得應該怎樣比較對?
思嫻:我覺得都可以,應該是沒有限制。
〈在綠色隧道至武昌宮:集集小鎮寫真〉
英珉:詩質的句子少了些,如果是我來寫,我會想專注在一個子題上寫好,寫深,寫沒人看到的地方,寫沒人會注意到的東西。而且當詩的句子不夠強的時候,寫長會讓反而會讓力道弱去,要注意篇幅,其實並非愈長愈好。這是建議作者未來書寫這種題目時要注意的地方。當然有時候寫多了,就會很想要寫到一個篇幅,這時候就要嘗試取捨了。
書珣:這首就是把眼睛看到的,用文字寫出來,所以轉化的地方少。
〈夜裏看花〉:
思嫻:寫得淡淡的,因為其他都寫得比較長,但是這首短短清新的,有種看到桃花源的感覺。
書珣: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他因為短,相較之下,錯誤也較少,「埋在土裡的淚長成一朵傷口」轉化得很漂亮,不過,不太懂為什麼「胸中會突然流出茶來」,這句我有點意見,其他都還蠻完整的。
思嫻:這句就會被寫實派的人罵(笑)。
英珉:這首詩的:「淚是過去式埋在土裡/昨夜偷偷萌芽/轉眼長成一朵傷口」惆悵的情詩,如此的凝視自己的傷痛如花綻放,「掛」在葉上的下弦月,那個「掛」的動作用得有點怪怪的。整首詩的情緒和氛圍都很完整,短而有韻味。
※
討論完之後,針對各自第一次下的分數再做調整,加總之後,〈給親愛的〉獲得本次決審的第一名,評審結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