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際知名經濟哲學大師吉羅恩(Jim Rohn)曾說:「生命不只是時間的流逝,而是享受其所帶來的經驗及感情。」如果記憶是構成生命的元素,而回憶反映時間經過的歷程,那麼照片便是生命之流的藏寶圖,可以讓我們按圖索驥,拼湊出一段段生命的圖案,從拼湊的痕跡中,重歷過去的事件,並感知其中所蘊含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隱隱波動、潛伏於內心的淡漠情愫。

照片等於記錄。照片就像筆記本,它可以是重點摘要,可以是關鍵字的瀏覽,可以是瑣碎枝節的匯整,也可以是即興式的塗鴉,更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天外飛來一筆的靈感。照片也像電腦的記憶體,儲存了各式各樣的回憶,靜默地躺在那裡等候,只消一個指令,隨時就能展現它的活力,再度引領我們搭上永不誤點的時光列車,在記憶鋪成的軌道上,悠悠然地穿過一個又一個的隧道,在「過去」的汽笛聲中繼續往前行駛。

照片和記憶互補。照片能夠提醒我們不曾回想起的往事,勾起暗藏心底的秘密,撩起許久未再觸及的感覺。它填補了記憶中空白的部分,為日漸淡去的影像勾勒出具體清晰的輪廓。當我們重溫某段懷舊時光,照片則扮演了增強記憶的角色,證明曾經擁有的感受,不因時空的變化而褪去色彩,反而因為重複的玩味,而在回憶的畫布上,烙下更加鮮明的印記。

照片是共同分享。作家張愛玲說:「有人共享,快樂會加倍,憂愁會減半。」和他人一起觀賞照片,能夠凝聚彼此的情感和想法,結合不同的角度,賦予同一事物不同以往的價值,在交互主觀的面對面境遇中,大家從過去共同的立基點上,重新發現專屬於個人獨有的詮釋法則,延續了照片背後所代表的意涵,並且經由互動的過程,撞擊出絢爛的火花,這是另一種樂趣。

照片也可以是一個人的孤獨沉思。單獨一人翻閱著舊照片,常會不知不覺地跌進時光的漩渦裡,現在和昔日互相印證,懊悔、喜悅、悲慟、歡樂,各種不同的情緒反覆交錯地測試著心靈的味蕾,分不清楚時間是繼續前進,還是倒退至照片上早已逝去的那一瞬間。在靜默的時間之河裡,一個人思索著過往的對與錯,在照片定格的那一剎那,進行深度的反省和思考,刻意的追尋反而顯得媚俗,此時萬物瞭然於心,純淨透明,就如美學家蔣勳所說的:「孤獨是一種沉澱,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的。」照片彷彿被拭淨了覆蓋已久的塵埃,呈現出經過歲月洗練後的成熟,將我們提升至另一種層次的感悟。

照片還會悄悄然地在不經意間,緩緩吐露著似有若無的訊息,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裡,透過潛意識的撥弄,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時而浮顯於我們表現於外的喜好、厭惡、行為、舉止和談話當中。可能是照片中穿著水藍色方格襯衫的初戀情人,可能是黃髮老人一朵純真的笑靨,可能是孩子頑皮的鬼臉,可能是朋友聚會時七嘴八舌的模樣,可能是逝去親人憂鬱的眼神,可能是久未聯絡同事的嚴肅表情。在主觀的忽略下,過去的事實被化約為不存在的符號,而在不知不覺中,繼續影響著我們的生命,只是我們拒絕承認。

照片又是無聲的文字。它記錄了生命發展的軌跡,捕捉倏忽而過的那一刻。閱讀照片,可以再一次經歷當時悸動的感覺,發現無法預知的驚喜和感動。有時候,照片會把我們帶進可能預期到的悲傷以及深沉的失落,好像墮入黑暗的深淵,久久無法自拔。當然,如果想要逃避某段記憶的糾纏,我們則會刻意地將照片封存起來,就像兒時的祕密寶盒,被遺棄在屋內某個不起眼的角落,讓厚重的灰塵和糾結的蜘蛛網把照片所帶來的痛苦,圍繞包覆,假裝我們能夠暫時遺忘,讓它的存在失去意義。除非某一天,我們選擇了以冷靜的心態,理智而超然地重新檢視過去,否則便永遠也無法釋懷,更不可能真正的寬容與諒解那個躲藏在記憶底層的憂鬱。

照片呈現的形式則會對心靈產生不同的效果。用底片記錄影像,必須經過等待沖洗和對未知充滿期待的過程,誰也說不準照片所呈現出來的,是否和透過觀景窗並按下快門鍵時所預設的效果會一模一樣。惟有當結果揭曉時,才能知道哪些照片竟然有出人意表的驚奇,哪些照片的採光不夠精確,哪些照片的景物比例不夠完美,哪些照片原本只是隨機拍攝,卻能夠傳達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或意義。底片沖洗過程的不確定感,為紙本照片增添了一股無以名狀的魅惑力。

數位相機則不同。按下快門就可以立即在螢幕上觀賞到結果,只要不滿意,隨時可以按下刪除鍵,將某一個時點永久消除。拍完之後,透過記憶卡上傳至電腦,也免去等待沖洗的不安,還能夠運用軟體進行修飾和編輯,照片的色澤與質感更不會受到歲月的侵蝕而產生變化。

電子照片的便利性衝擊到傳統底片的生存空間。拍照時再也不需要攜帶一堆膠卷和軟片,散布照片和分享的用途更為自由和廣泛,但在與心靈密合接觸的層面上,二者各有其獨特的功能。紙本照片像古早的柑嘛店,在街坊巷弄間透露著濃濃的人情味;電子照片像7-11,在黝黑的夜晚,仍然燈火通明、几淨透亮,時時刻刻守佇在那裡。

不論是電子或紙本的形式,因為人們會忘記,所以需要照片,忘記不是不存在,只是暫時想不起來,如果回憶必須依靠記憶,那麼記憶因為照片而不必再被蓋上保存期限。照片因為我們而彰顯它存在的價值,我們則因為體認照片所揭示的意義,而再次認識自己。英國歷史學家吉朋(Edward Gibbon)說:「每個人都受兩種教育,一種來自別人,另一種更重要的是來自自己。」透過一張張的照片而有所感觸,就是一種來自自己的教育,端看我們能不能靜心聆聽,因為,照片始終在那兒,輕輕地說著它的故事,輕輕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