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宵節應應景,來猜謎語:「小白雞,拖長尾;走一步,啄一嘴。」「滑溜溜,光亮亮,眼睛生在屁股上。」很容易吧!謎底就是「針」。針是老祖先的智慧,可以用來縫製、補破、扎草人……。家裡做生意,小時候,我們會拿大型的針,穿上紅色塑膠繩,然後把整包的塑膠袋串在角落,每次使用只需輕輕施力即可拉取一個。針是很實用的物品,但是放在人的身上,就不怎麼愉快了。像是「女人心,海底針」「長針眼」「見縫插針」,都會令人的身心受到傷害。那麼,運用在文字上又是如何呢?

閱讀時,尤其是批判性強烈的社論,往往佩服作者「一針見血」的見識,能夠指出那些被隱藏在華麗包裝下的事實。若是內容涉及或影射某一方,不出兩天,便會有「針鋒相對」的文章或言論,在報端或公開的網路論壇出現。我一方面為身處於言論自由的時代而歡呼,同時也在思考,抒發己見是否真得用尖銳的方式行之?

最容易讓人火大的,無非是採用第二人稱,也就是「你如何如何」來發表高見,那會產生一種指著別人鼻子講話的聯想。不妨改為「我們」「大家」,將所有人(包括作者)都涵蓋進來,製造出共同努力的感覺。

雖說忠言逆耳,話總是要讓對方聽得進去才有意義。擁有尖銳的思想是一回事,文字或者言語尖酸刻薄,只會讓人刺眼、刺耳。包個糖衣或膠囊,再苦的良藥皆能順喉而下,直達心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