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日眼睛耳朵所看所聞盡是上海世博會的消息,無意中想起2001年夏天在上海度過的一段時間,以及陪伴我穿梭大小街巷弄堂的自行車。因為研究需要,我申請計畫到上海圖書館尋找論文寫作的資料。前後在上海兩個月,由於停留時間不算短,每天得往返住處與上海圖書館之間,心想買輛自行車代步最方便不過。當時租處是汾陽路上古色古香的上海音樂學院,座落聞名遐邇的淮海中路與汾陽路左右,從住處到上海圖書館,兩點一線騎車約莫十分鐘可到達。

買自行車的念頭興起於抵達上海後的第三天,當時眼見大大小小的上海市民都有一輛自行車穿梭附近弄堂,愛運動的我也想仿效他們,二話不說跑到附近紹興路車行看上一輛「永久牌」的自行車。我聽老闆說它可是大陸1980年代男女結婚時的重要嫁妝。這輛自行車,淺綠底色搭配堅固車身,細緻輪軸套在粗壯輪胎上,越看越是滿意。自此之後,我天天早晨從汾陽路途經復興中路,再到淮海路上的上海圖書館。這塊充滿綠意與名人住宅的區域就是昔日法粗界的精華區,充滿殖民味道的建築與名園依舊矗立其中,置身其中彷彿穿過舊上海的殘留下的帝國記憶。從圖書館後,正值黃昏,我最喜歡按圖索驥地找尋舊日名人住宅,或者是聞名遐邇的杜月笙,或是猶太富商哈同,即便早已人去樓空,但每每短留駐足於前,一些殘破但極富風采的歷史圖像油然而生。

有時候會往往茂名南路另一端走,探訪上海尋常人家的日常生活。上了年紀老人家經常聚集在公園打太極拳,弄堂內會鑽出短髮阿嬤帶孫子去大街,當然還有上海衣鮮亮麗的青年男女,構成一幅在傳統與現代、愜意與繁忙中的生活圖像。騎車的樂趣恰恰來自在於許多意外收穫的發生,而非目的性的嚴謹安排。嘴饞的我早已耳聞上海的弄堂內的小吃會必須拜訪的行程,尤其是找尋富有特色早餐店是我當時的一大樂趣,這些店鋪有時隱匿於弄堂內,有時藏身大樓之後,如果不是這輛「永久牌」的帶路,恐非相當難尋!這些店鋪食坊幾乎都是「個體戶」,或者是一對老夫婦經營,或者是一家人管理。他們賣的生煎、包子、油條和豆漿甚少出自工廠製作,我坐在其中,常常可以看到內頭還在邊桿麵粉,邊出汗的大伯大嬸,店鋪前則是人群聚集,彼此吆喝聲四起,這的確是一幅活潑生動的上海尋常人家的生活,也是我樂此不疲願意四處探訪的動力!從圖書館結束工作後,有時會換上慢跑鞋,往徐家匯交通大學的方向前進,有時候在操場上跑上二十圈,之後汗流浹背坐在操場上地欣賞交大學生們的足球比賽,有時會穿過正在興建的學堂或宿舍,聆聽他們有趣的對話,如何考研或申請學校出國。從徐家匯騎回上海音樂學院,正值夕陽西下涼風徐徐,別有一番滋味!

幾週下來,我與「永久牌」自行車一同穿越上海的大街小巷,漸次熟悉這個風情萬種但蛻變迅速的城市,興致高昂時,常常騎出熟悉的盧灣區,有時來到以台灣人居住盛名的古北區,有時騎到人民廣場,甚至外灘。一個月過去,這輛自行車帶領我真正見到上海新式建築的崛起與舊式弄堂的沒落,也恰恰確實當時我經常於路旁見到的標語-「發展是硬道理」。昔日列強曾經佔領的租借區,遺留下西式典雅的建築物,裡頭卻容納了現代與傳統並存的生活景象,從這裡看到了老上海、新魅力的雙重體驗。在許多個清晨拂曉和夕陽西照中,我跟隨上海市民的生活腳步,同時也體驗他們的市井風情,在我四周圍出現的經常是吵雜的上海話語,甚至是傲慢瞧不起外地人的生活態度,但卻不是浦東著名的經濟特區與傲人的摩天建築。新奇的城市體驗伴隨著夏末晚風吹拂在臉上,每每用力地踏上一步,當自行車從弄堂走向大街時,映入眼簾不再是昔日租借地的尷尬身份,社會主義與文革氛圍成昨日黃花,取而代之的是資本主義佔據四周,這是一幅熟悉又陌生的歷史情境。

在上海將近兩個月的生活,我在盧灣區遇到兩次解放後最大的雷陣暴雨,水淹膝蓋,只能濕漉漉地牽著自行車涉水回家,看它半浮半沈地躺在音樂學院大門外;也好幾次頂著大太陽,汗流浹背地卻高興地從福州路買書騎回汾陽路;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因為它,可以更貼近上海市民,瞭解他們所認識的上海,原來跟官方的說法經常南轅北轍!九月秋從北京回到上海,研究計畫已近尾聲,離開上海前幾天,音樂學院的阿姨跑來央求我將自行車便宜賣給她,她說:「這車好騎耐操,且具紀念性質!」我當下爽口答應應聲,畢竟它屬於上海。今年春夏之交再看到上海世博吵的沸沸騰騰,竟然哀傷這個城市的真正味道已經逝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terature2009 的頭像
    literature2009

    文創副刊部落格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