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與內涵

   「形式」與「內涵」有著很微妙的關係。大部分的人認為,形式與內涵是不同的兩個詞,卻也有人主張,它們倆中間應該畫上等於符號。而當我們用「形式」跟「內涵」兩個詞去分別定義時,似乎是認同了前者的說法。 

 

萬物靜觀之得來自於?

  古人說:「萬物靜觀皆自得」--若僅僅用我們的「眼睛」去看世上的萬物,只能看見物的表象、物的形態、物的樣貌。但若我們打開心,用「心」去感受萬物,就能夠感覺萬物的美、以及樂趣。

  但我認為,這種用心感受而後自得的感動,並不是「物」本身所給予觀者的。而是我們在觀物時,以人類的思維投射自我情感,或是發揮了想像力,將物套用人類的行為模式,甚至為物編造一段前因後果,才有所共鳴。是一種「自得其樂」。

  花凋了,人們一股哀傷自心頭油然而生。這是因為在我們的認知中,生命的盡頭是悲淒的、感傷的。而花本身並沒有思想或情感,只是靜靜地成長,花開而後凋零,走過一遍那屬於它必須經過的生命歷程。

  此時論物的形式與內涵,是相異的。就人的角度來說,那「內涵」--物之表象以外所蹦出的感動及意義,是我們自己創造給自己的。而「物」便僅是牽引觀者情感、思維或想像的「形式」,我想這裡該用「媒介」一詞來形容會更為貼切。

 

藝術作品

   不同於上述所說的「物」,「藝術作品」在萬物中獨樹一幟。我心中所定義的「藝術作品」並非只指那些得到世界肯定、獲得大多數人讚賞與認同的知名藝術,而是由一個(或一群)人,投入心思與勞力所完成、並具有創作者的巧思或情感的產出物,就稱得上「藝術作品」。創作者透過設計,決定了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同時賦予藝術作品內涵。

藝術作品的內涵可能是一種思想或情感。創作者想宣揚的觀念、意念,或者單純描述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現。創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透過不同的外在形式,物質媒介,帶領觀者進入創作者所創造的那抽象的世界,那是個肉眼看不到的空間,當觀者的頻率對了,便進入了。

 

情進一扇窗

  就藝術作品而言,「形式」與「內涵」的微妙關係,有簡單的五個字能夠概括我的淺見--「情進一扇窗」。

  「窗」是形式、是外在,是我們第一眼所看見的。我們往往不會在第一時間看透一份藝術作品,而是先看見它的外在形式,就像有扇窗。第一秒鐘我們只看見窗。窗是媒介,打開之後,透過它,我們進入藝術作品的內涵--創作者所創造的世界。

  為什麼我說那是「窗」而不是「門」呢?因為窗帶有透明的成分。有所差異的是全透明或是朦朧的程度差異。因此用「窗」比喻的用意,是為了強調藝術作品的外在形式跟內涵意義並非完全無關係。

透明的窗,是能看見裡頭的,只是那所見並不完全。隔著一道窗時,關於那窗裡的天地,無法再靠近、無法觸碰,更遑論融入在其中。

  至於「情進一扇窗」的「情」指的自然就是「內涵」。這「情」字不只表示創作者的情感,乃泛指一切創作者投入在作品之中、需要觀者用心開啟那扇窗才感應得到的那抽象的世界,也許是某種情感、某個觀念、某個意義,或是一個事件的描述。

  創作者造了一扇窗,也同時將欲傳達的心思化作世上獨一無二的「情」。於是「情進一扇窗」--有了情境、富涵生命的藝術作品就誕生了。

 

識人

         關於形式與內涵,再舉一個例子能夠充分詮釋我的觀點。觀賞藝術作品有如認識新的人。

與人初次見面,第一秒看見的是外表,但除了肉眼所見的外貌,每個人都有一種屬於自己的「氣質」,觀察對方的舉止與談吐,便能感受到屬於對方的那氣質。氣質是來自於那人本身的人格特質、學術涵養。

但即使每個人的「氣質」差異來自於本人的內涵,「氣質」並不是「內涵」本身,只是受「內涵」所影響。氣質和外貌一樣,都只能算是「形式」。換句話說,光是瞭解一個人的外貌與氣質,並不能說是「瞭解」這個人的。

瞭解一個人必須先建立起兩個人的互動,這互動可能是言語交談或共事的相處過程……等,經過一段時間,觸及了對方的思想、見解,情感,甚至是略知他的過去,才算瞭解,即是接觸了那人的「內涵」。

 

藝術作品與觀者

      前面探討藝術本身形式與內涵的關係,那藝術作品的內涵與觀者本身的關係呢?

        相同的一件藝術作品呈現在不同的觀者面前,觀者所能感受到創作者所欲表達的意涵深度、層次並不相同。

例如有些藝術作品所含的情感,若觀者本身有過相似的心路歷程,甚至勾起了當時的回憶、湧現了當時的情感,將與藝術作品產生深刻的共鳴。有些藝術作品的內涵帶有歷史淵源、文化意義或是某種學術領域的相關知識,如果觀者本身不具備相關認知,也就無法瞭解創作者賦予藝術作品的內涵為何。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充實自己各方面的知識、培養個人思考能力的原因之一。

藝術作品是不停地累積著的,每一個「現在」,於不同的地方,有人在此時此刻完成了藝術作品。身處資訊化的現代,我們能夠接觸藝術的機會比以前多更多。若我們有幸觀賞到各式藝術作品,卻因自己內在涵養不夠而錯失了體會各式不同的藝術內涵,豈不太可惜?

 

結語

      「形式」是否等於「內涵」?世人各有其說。

將「藝術作品」特別拉出來討論,我認為藝術作品在「形式」與「內涵」間仍有分野。但在「形式」中絕對能嗅到一部分的「內涵」,因為「內涵」會影響著「形式」,如窗與人。

        情進一扇窗,來到窗前的你,必須開啟這扇窗,進入這情境,接著用更多的感官,包括心,置身於創作者所營造出來的世界,融入「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