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得從他有記憶以後說起。他叫皛柟,是家中的獨子。他的名字是由算命師經命盤排出來的。他爺爺奶奶一看到這個名字就很喜歡,因為皛柟和「孝男」的發音一模一樣。而他的父母對此則毫無意見。

 

五歲到十歲:

 

打從皛柟記得昨天做過什麼、吃過幾顆糖以來,他幾乎只有爺爺奶奶在身邊陪伴的記憶。他父母總是加班不然就是出差在外,就算放假在家,也幾乎整天窩在房裡睡覺、看書、上網,不然就忙些毫無意義的事情──改變房間擺設──皛柟當時不懂,也覺得無所謂,反正他有爺爺奶奶可以整天黏著──吃飯,奶奶、玩耍,爺爺、洗澡,奶奶、大小便,爺爺或奶奶都行──爺爺奶奶就像卡通頻道裡的超人、勇者,只要一聲呼喚,天底下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父母對當時的他來說,或許只是一聲口頭上的連繫。

 

十歲至十五歲:

 

國小三、四年級開始,同學之間出現了比較:我爸爸或媽媽昨天買了什麼東西給我、幹了什麼了不起的事、昨晚煮了什麼菜之類的。

皛柟剛開始總是努力加入話題,但他的開頭總是「我爺爺」或「我奶奶」,當同學提醒他跟他們之間的差異時,皛柟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久而久之皛柟壓抑住湊熱鬧的衝動,只能豎起耳朵聆聽,在腦海中加入討論。

皛柟曾經對他的父母提出這個疑問,甚至耍賴:為什麼別的同學父母親總是陪在他們身邊,但他卻是爺爺奶奶?他父母向他解釋,但皛柟一個十初歲的小孩,怎能了解他們的「苦心」。所以他哭鬧、使壞,不過除了挨一頓打外,一切並沒有什麼改變。

 

十五歲至十八歲:

 

皛柟升上國中後,加入了一群大家眼中的問題人物。在皛柟心中,他衡量善惡的天評早以失去了重心,他覺得跟著他們蹺課、抽煙、打架沒有什麼不對,因為他們的遭遇跟他很像,都是一群父母老是不在家的小孩。所以他們做什麼他就跟著做什麼。哪裡錯了?

但他的父母不這樣認為,當教務主任打電話找上他們時,他母親氣得抓狂。當天,皛柟凌晨十二點多回家時,他母親手上握著一支籐條早已恭候多時。當他母親「忘我」地揮舞著籐條,嘴巴一直重複:「我們辛辛苦苦賺錢,為了這個家,你……」皛柟雖然因疼痛聲淚俱下,但他其實有點想笑。他想起了一個笑話:「第一次總是比較痛。」對他來說這是母親「第一次」為他情緒起了波折,雖然他的腦海中一時之間有閃過這樣的念頭:或許他只是她發洩工作壓力的其中一種管道──他的問題朋友的生活遭遇──但不論原因為何,他的第一次雖然很痛卻很痛快。

青少年打架的理由五花八門,其中最常牽扯到「愛情」。懵懵懂懂的佔有欲時常建立在自以為是的拳頭上:甲生喜歡乙生,乙生卻喜歡丙生,甲生因為不爽,也為了證明──證明的理由千奇百怪──跑去打丙生,丙生就在莫明奇妙的況狀下,被打了一頓。

阿年就是一個無辜的例子,而且還是圍毆。

教務主任趕到現場時,圍觀和圍毆的人一轟而散,但由於「觀眾」實在太多,皛柟在「擠不出去」的狀況下當場被逮。但令皛柟跌破眼鏡的是,阿年卻沒有指證他。他不懂,他確實有用力地踹阿年幾腳,阿年應該很痛才是。百思不得其解之下,皛柟鼓起勇氣問他,他卻回答:你只是被慫恿,並不是主使。指證你一個,只會遭來更多「主持正義」的拳頭。皛柟被阿年的知性深深吸引,也因此成了莫逆之交。

但皛柟並沒有因此脫離那群問題朋友,他依然跟在他們屁股後面,打架鬧事。

 

十八至二十二歲:

 

皛柟的父母對他己經心灰意冷。皛柟沒有繼續升學,整天無所事事在外遊盪,不是抽煙喝酒就是打架上警局,他的父母也不管,所以每次去警局保釋他的就剩他的爺爺和奶奶。皛柟心想:如果我被打死了,我的父母會掉眼淚嗎?答案再明確不過了。

某次,在警局等爺爺奶奶來保釋他之前,皛柟無意間翻到一本書籍,內容大致上寫著:「小孩子會學壞、做壞事是因為他們缺少父母親的關愛,所以他們藉此來吸引父母親的注意力。」一股無明的怒火直衝他的心頭,皛柟當場撕破書籍,他的內心漾起一股羞怯感,像是日記被人偷看了一般。不過皛柟告訴自己:我不是這樣的。於是他變本加厲,甚至染毒染賭──沒錢就從他爺爺奶奶身上拿、偷──他讓自己靡爛在一時的歡愉中,就是要證明他是他為了自己,不是他的父母。

阿年站在好朋友的立場上,好話歹話說盡,仍究改變不了什麼。直到皛柟的爺爺奶奶相繼過世,他的人生才出現了轉變。

皛柟的爺爺過世不久後,他奶奶因心傷難抑,也告別了人世。突然間皛柟的生命接連失去了兩根支柱,他打電話給阿年──最後的支柱──期待阿年能給他一些安慰,不然至少能傾聽他的痛苦。不料阿年的回答,卻令他終生難忘:

 

「你憑什麼難過!你爺爺奶奶健在時,你做過什麼讓他們高興的事情了?現在他們走了,你卻說你很難過。我老實告訴你,我根本賴得理你,你真要訴苦,就吸毒吸多一點,看能不能乾脆死一死。到時你們地下相見,你再哭給他們看,不是更好,更直接!」說完,阿年即掛斷了電話。

 

皛柟呆在床上,不發一語。然後他起身走進了浴室,看著鏡中自己枯槁瘦削的面容,他的眼淚馬上掉了下來。他知道他現在後悔等於是在消費他辭世的爺爺奶奶,所以他需要的是實際上的改變,否則他這輩子勢必永遠活在晦澀的絕望中,整天偽裝自己。

他戒毒、戒賭,漸漸地疏離那些問題朋友──沒有電影裡的橋段,需要付出某些代價。幾次聚會不到、幾次電話不接,自然就被排除在外──服役的這段期間,更是讓這段關係斷得徹徹底底。

 

二十八歲之前:

 

皛柟退伍後,經由阿年的幫忙下,順利找到了工作。失去爺爺奶奶的他,把焦點通通放在他的父母身上──或許他想彌補吧!──但他的父母不吃這一套。對於孝順,他父母的要求很簡單,薪水交給他們,幫忙家計,就是孝順的表現。

一開始皛柟沒有義異,他心想父母親的用意也是為了他好──幫他存錢吧?不然總不會自己花掉吧!──所以每個月他只留生活費在身上。

隨著時間的消逝,他的好朋友,阿年,眼看就要結婚了。車子買了,房子也再籌備中,而他呢?他的人生彷彿還停在剛退伍的階段,他搖搖頭,直覺告訴他該為自己做點打算了。

他回到家,向他的父母提出請求,希望之前幫他存的那些錢,能讓他拿來運用。他父母一口回絕,直說那些錢存在銀行就好。他不死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他父母訴求。

 

某次,他母親不堪其擾,回吼:「那些錢目前都套牢最在股市中,你有本事就去領出來阿!」

 

他征住,這比錢被他父母親花掉還令他難受。當他某些朋友為了股市皺起眉頭起時,他還在慶幸自己沒有多餘的閒錢──現在他知道那種感覺了──他和父母親大吵一架,說起自己目前等於一無所有。但他母親只一句話,就讓他無話可說。

 

「錢還是得拿回家,不然誰來養『這個家』!」他母親大吼。

 

「這個家」誰來養?他茫然了。他是家裡唯一的獨子,所以他就沒有選擇的權力嗎?對此,阿年一點也幫不上忙,但阿年肯定的告戒他:「孝順」是子女的義務沒錯,但別讓「家」拖垮了你的一生。

 

二十八歲那年:

 

從那天以後,皛柟每個月都得抗爭一次──為了拿多少錢回家、留多少錢在身上而抗爭──有時候,他父母心腸一軟,就多給他一點、有時候,卻又沒有轉圜的餘地。好幾次他留連在家門口,猶豫著要不要進門。但他總會想起他辭世的爺爺奶奶和當時的荒唐。然後他會問自己:這就是他要的改變嗎?疑問總是在他睡前徘徊在他的心中,審視他。不過這樣似乎還不夠──「現實」有種惡習,喜歡把你逼至絕境,然後再近距離地欣賞你的絕望──因為他還「活得好好的」,不是?

皛柟厭倦了每個月都得一次,跟他父母親大小聲,他心想:這個月就只拿固定的就好──休息一下吧!──但當他把錢交到他母親手上時,他母親卻沒有因此放過他。

 

「你身上還有一些存款吧!先拿來給我們用。」他母親說,語氣不是請求,而是命令。

 

「為什麼?我這個月不是都給你們了嗎?」皛柟一臉愕然。

 

「你爸爸和我的股票都套牢了,融資的利息又交不出來。如果不快點補缺口的話,那些錢就通通都沒了。」

 

「妳.說.的.是.誰.的.錢」皛柟歇斯底里地大吼。

 

皛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現在可以確定了:他的父母只是把他當成提款機,只要每個月都能在他身上提到錢,他的未來他們根本一點都不在乎。重要的是錢,不是他!

認清了這個事實後,皛柟搬離了這個家。離家前,他母親指責他不孝、對他尖叫:「別忘了你是誰生的。」他差點脫口而出:「在乎我的人已經死了。」但他強忍住,因為他知道不必要的爭執,只會加劇「傷口」的腐敗而已。

皛柟離家後,他的父母還是沒放過他,常常打電話跟他要錢──幾乎都是他母親──他仍然跟他父母吵架,差別在於,之前他無處可躲,而現在他只需要關機就能暫時逃離他們。

皛柟以為他很痛苦,為什麼他會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活在絕望中。為什麼他沒有選擇的權力,就只是因為他是家裡唯一的獨子嗎?

 

後來下了一場大雨,徹底地剝奪了他的「選擇」,直把他逼至底線。

 

2009年8月7日,一場大自然無情的反撲襲向台灣,無數家庭因此支離破碎。而皛柟的家人也在這次災害中,被掩埋在冰冷的土石裡。

 

皛柟接到通知後,馬上起身趕到了現場,他才一下車,就聽到一旁罹難者的家屬撕裂心肺的哭嚎。他看著他家原本的位置,如今只有一片爛泥。一股跟道德衝突的情感在皛柟心裡頭滋長:「我爸媽都……死了……所以……我…………解脫了?」然後他注意到了阿年家的方位,依舊如此:「阿年也……」

皛柟轉身離開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根支柱──阿年──也離他而去。原本他還在期待,對於他父母親的死亡,阿年或許可以給他一個方向,但……現實是阿年死了。他不是不想留下來,而是他無法忍受自己心裡的感受──尤其是一聲聲哭喊著名字的錐心刺痛傳進了他的耳朵──他感受不到他心裡有悲傷難過這種情感,但他應該要有的,不是?他在心想尖叫著:「我父母親都死了阿!我應該要很痛苦、很難受才是阿!」

 

之前,他質疑自己是否可以「選擇」。而現在,他則是完全失去了「選擇」。

 

接著,他又想到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

 

如果他順從父母,繼續拿錢「孝順」他們,那他是不是不會搬出去,是不是他也會死在這一片爛泥當中?

 

所以……他的「不孝」救了他?

 

二十八歲之後:

 

這個問題,他始終沒有答案,因為能給他答案的人──阿年──也死了。皛柟從此陷入了矛盾的漩渦裡,在游渦中心不繼地掙扎。他曾試著擠出眼淚,卻徒勞無功──如果他有眼淚,那他或許就有答案──他痛恨自己竟然連悲傷的情緒都沒有。後來,他又吸毒了。他選擇逃進迷幻的情緒中。他以為,至少在這樣的世界裡,他什麼都想不起來,什麼都不用面對。在這個世界裡只有他一個人,不是?

後來,皛柟因吸毒過量在被救護車送往醫院的途中就死亡了。離奇的是,皛柟走得很安靜,且從他的臉部表情來看,甚至感受不到他曾經很痛苦。其實大家都不知道,當他知道他即將死去的那刻,他很興奮,因為他終於可以見到阿年一解多年來一直糾纏著他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