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3512_1537633183134410_9146460346573884201_n  

我的超偶蔡幸娟美麗的經紀人最近貼了一張阿娟的插花成品照片(如圖),娟友於是起哄要我說說這盆花有甚麼意涵,不然就要拿棍子捅我。因為攸關安危,我就寫了如下的看法:

 

依我看,底部十二片葉子捲成圓球狀,有收斂之感,圓滿得像一個休憩的巢;而十二枝繡線花卻破巢而出,向外延伸,除了構圖由靜轉動,由圓轉放射外,也有「生」的意象;繡線花上的紫點有如閃爍的光芒,好似煙花璀燦,構圖變得更為耀眼,也象徵大放光彩。所以整幅圖由下往上看去,正好呈現生命三個階段的層次變化,但卻止於大放異彩,所以是阿娟祝福各位生生不息,永遠鮮麗啦!

 

文畢,雖然躲過一場皮肉之災,但又有問題來了:「是這樣嗎?創作者真的是這麼想嗎?」好吧,跟各位報告,其實這就是抽象作品(文學、電影、圖畫、雕刻……)創作和評論時經常遇上的老問題,寫實作品因為大家約莫看得明白,只是見解不同,這方面的爭議自然就少多了。就文學創作來講,這也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因為在強調後現代技法的現在,許多人看完一篇小說、散文,尤其是新詩時,常會說:「天啊,作者到底想說甚麼?我完全有看沒有懂!」這時就要有勞文評人出來說清楚,但文評人真的說得清楚,或需要說清楚嗎?

 

一、抽象作品的創作

 

首先我們要探討的是,抽象作品的作者在創作時,心中得有個明確的創作主旨和訴求嗎?抑或抽象作品的作者,他們只須藉由外在的形式(如:文字、線條、形狀、色彩、聲音、旋律、材料……)來表現心中靈光乍現的靈感,或傳遞一種妙不可言的境界即可?我偏向後者,因為如果是前者,那又回歸寫實作品的範疇了。

 

各位不妨這麼想就容易明白,寫實作品好像流行歌,有歌詞、節奏明顯,明確的表達作者的訴求;而抽象作品好像古典樂,沒歌詞,節奏沒那麼明顯,很多曲子甚至沒有明確的曲名(只有編號),聽者的感受都不一樣,又或者,聽者不必然需要去感受甚麼,而只是在享受那個旋律。

 

所以,抽象作品本來就是著重展現「抽象意境」而非「具象實境」的創作型態(請注意:抽象VS具象,意境VS實境的差異),作者不必然,也不應該表現出他明確的意圖,否則就不是抽象藝術。而讀者在接受到這個作品後,也可能每個人都產生不同的解讀,而「不同的解讀」反而變成抽象藝術比寫實藝術能讓讀者產生「更多可能性」的特色和優點。而這個讀者的解讀又被稱作是「再創作」或「創作的反芻」,意即,抽象作品已經打破寫實作品由創作者單向傳遞思想給讀者的方式,作者提供的只是一個形式或意象的刺激,想法是讀者自己產生的。

 

於是有人會說,那麼抽象作品根本沒有優劣的評判標準,話也不是這麼說,評判抽象作品優劣約有兩個因素,一是作者提供的「形式」,二是作者提供的「意境」。就外在形式來說,行家還是可以看出作者創作時用的是甚麼技巧、是否熟稔、或到達什麼級數;而主要是內在意境,意境雖是一時之間無法用語言表達,或者說用語言來表現是破壞意境的行為(只能意會,不如言傳),但它給人的那股美學或是情感或是思考上的衝擊和悸動卻是有的!而就技巧和意境來講,意境又更勝於技巧,因為技巧高超者稱為「匠」,而意境高超者稱為「師」。而又就某方面而言,師的技巧或意境又很可能都化為無形了,但這是另一個話題,擇日再續。

 

二、抽象作品的藝評

 

抽象作品所要表達的是一個形式意境,那麼對抽象作品的評論,論者需要去解析作者到底想表達什麼意圖嗎?當然就理論來講,是不需要的,論者在評論抽象作品時,可能只針對創作者的形式表現,去引導讀者自我發掘出對作品的感受,太多的意見,反而是一種先入為主的灌輸,違反「各抒己見」的抽象藝術概念。

 

但實際上,這樣做,卻很難滿足讀者的需求,大多數的讀者都很需要,或者很好奇,別人到底怎麼去解析這個作品?所以評論者似乎又不能免俗的,需要去發表一番對抽象藝術創作意境的解析,這是畫蛇添足也好,是參考範例也好,反正從《詩經》或《唐詩三百首》以來,如果沒有解釋作品意旨,好似就是對讀者交代不過去,甚至連大學聯考,國文題目也會問你:下列那一個答案是作者這句詩所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咧,還是選擇題呢!)

 

但問題又來了,文評者對抽象藝術的解析,會是創作者的初衷嗎?答案當然是不一定,如前所言,抽象藝術著重「透過形式表現意境」,未必有一個明確的創作宗旨,所以有時連作者都不知道自己要明確表達甚麼!但評論者卻透過各種心理與精神分析,言之鑿鑿兼又指證歷歷,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下,透過作者的各種元素與運用直指作者潛藏的內在意識!這樣說,其實並非沒有道理,以我自己為例,當別人說我作品如何如何時,有時我會想,創作之初壓根兒我都沒這麼想過,但續而我又會想,可是當初我為何會用那樣的元素和手法創作?難道不是真的有一種個性或潛意識在無形中牽引著我這麼寫嗎?這時,我對評論者反倒心存感激,好似他真的發現我自己都沒發現的那一面!

 

結論:

抽象創作是在透過形式表現意境,並不需要有一個明確的主旨,甚至,我們只是單純在享受作品的形式美學而已,所以它的解讀人人不同,因而對抽象作品的評論與解析,自然也是一個參考。但經驗告訴我,創作者如果知道評論原理,對他的作品深度一定會有很大的影響,而讀者如果知道評論原理,對他解析作品也一定很有影響,這倒是值得深思~不過當然要小心被理論給框架了!

 

(圖:蔡幸娟的插花成品,資料來源:蔡幸娟香港歌迷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