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妳派了白紙給我們,說要寫下一些對中文堂的感言,在最後一次的中文課。別班的人寫得很誇張,如功課太多,做得幾乎吐血身亡,妳笑說。大家笑了起來,紛紛執筆寫下字句。不如想像,我們沒什麼哀愁,也許正因面對別離,才更要以輕鬆來化解離情。

  過了一半時間有多,正當眾人肆意直書之際,我竟連一行一詞都還沒有填上。面對白紙上的橫間,橫間彷彿質問著我為何不寫,寫,不是熟稔的事情嗎?就隨便寫些什麼吧!邊玩弄筆桿邊替自己找藉口,難道是和昨天睡眠不足有關,致沒精神書寫?然而,我卻曾在更沒精神時寫過文章。

  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良久,我擲下了筆,終於了解到不能書寫的原因。——曾經,極喜某人的散文,覺無人能及,可惜當再翻閱他的新作,似乎總不及昔日。遣詞組句依然極妙,卻差了一點,差了一點我當時尚未能意識的因素:題材。

  說是「題材」,也許還流於空泛。精準點說,該是人生經歷之中,對寫者珍視的回憶。這些回憶不容褻瀆,必須全神以對。擲下了筆,環顧眾人,回答白紙:我不應在此時此地執筆,不可以隨便寫些什麼,極貴重的字句原不可輕易記述。有些話最好只說一次,而且要說得好,就要更多的餘裕。


  細雨霏霏,我踏著略為急速倉促的步伐,心想這次大概會遲到了吧。四周沒有穿上相同校服的人。總是這樣,即使是最後一天,依舊拖到最後一分一秒才出門。也罷,當是向以往無數個相似的日子致敬吧,我想。沿灰磚路行至轉角處,一棵開著白花的樹擦身而過,我一度以為自己遲來了,走入校門時才發現即便再慢,也沒有來遲。

  在中學生涯以來,我從未遇上一個敬服的中文老師。也許曾經遇上,但當時的自己卻未能賞識。也許是由於自己初習文學,自命不凡,初生之犢不畏虎,眼角過高。當然,不排除另一個可能,就是真的從沒遇過既有才學又有熱誠的中文老師吧。有才學而無熱誠,多是屈服於制度。有熱誠而無才學,只會順從制度,教出懂考試的學生,反而扼殺了文學的可能。

  當我完結了首個中學生涯,因緣際會,返校重讀,只求有書可讀,原是沒什麼盼望,沒想到竟遇上了她——梁金嬌老師。大概花了一年左右,我才真正敬服她,除了作為中文老師,更多是由於她本身的特質。

  「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當時概是正在教蕭紅的《生死場之三.老馬走進屠場》,不能確切記起是否正在教此課,僅記得,我正輕佻靠著椅背,和旁邊的同學談天。這是我唯一自信大可不上的堂,恰好座旁的同學不喜讀書,正好作伴。她剛講說了文章的一些地方,我便不自禁低聲吟了這幾句詞出來,也不求同學懂得與否,自得其樂。讀畢,竟聽到她說,有首詞與此文所營造的氛圍很像,當場寫在黑板,正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

  又有一次,她在教新聞的層次,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圓,大圓中又有中圓,中圓包含小圓,圓中有圓,圓內寫上了引言、內容和結論等詞。她問我們,這是什麼意思?大家猜了幾次,總是猜不中。仿如鬥智遊戲,燈泡突然亮了,答案衝口而出:結論必有內容,內容必有引言。她點了點頭,果然對了。

  其實類近的情況尚有很多,我每每暗自驚愕,漸漸,雖則還是在做自己的事,如翻閱其他書本,但常會分神聆聽講課,課過了一半——我正在專心上課。有些人常常要求別人聽他的演說,卻沒想到,只要他說得精彩,自然能博取旁人傾耳。

  她的講課時時脫離課程,課程所包含的不過是沒有靈魂的公式,至今幾乎全忘了。我牢牢記住的,卻是她喜談的閒話。最為深刻的是,她講解莊子的文章,說得興起,轉而談到莊子面對老婆死亡的事跡。此事我早就從書中看過了,就是莊子擊鼓作樂,說,人不死才可怕呢!隨手翻過,沒什麼反應,不過是個故事罷了。

  沒想到此話尚有延續——當我幾乎忘了的時候,她又在堂上略略說了幾句:「父親去世,我一滴眼淚都沒有流過。」大家靜了,過了數秒,她笑了笑,淡淡說:「是人也會有死的一天,為什麼要悲傷呢?」一向只把莊子的事跡當成故事,就在此刻,我明瞭這已經不再是故事。原來——原來先哲所留下的文字,是要讓後世之人成為註腳,為過去之事再次注入靈魂,作為證明世上確有這種風範。

  除了課堂之外,其實我和她接觸不多,畢竟老師和學生始終有一條界線,亦是老師之為老師的身分,失去了就很難教導學生。後來接近離校,多了幾次共進午飯的機會。有次談得興高采烈,剛好和身邊的同學開玩笑,「你讀了莎士比亞的十四行情詩,卻沒談過戀愛,你根本什麼都不知道!」說完這句,我心中暗驚,自己不就是那個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嗎?縱使我知道很多文章詩詞,然而從不有所體驗,根本就是個隔岸觀火之人。驚自己的無知,縱然皆懂文學,就算相差不遠,我仍遠遠及不上她。


  常常,故意寫出一些不容傳統中文老師的文章,源於對教育制度頗為反感,尤以考試為甚。有次放學後仍留在班房,她剛經過,便特意拿了我的作文來討論,她語重心長提醒我——其實是再次提醒,記得公開試時控制自己。題目大約是:「據理力爭,堅守立場與彼此包容,求同存異,那種態度比較好?」

  我指著題目,說:「這題出得不好,後者無非也是一種堅守立場,堅守『彼此包容,求同存異』的態度。兩者並無衝突。」文中結尾,我故意挑了這點來玩,其實並非非提不可,但忍不住不寫。錯了就是錯了。

  想了一想,她也同意,隨即說:「把堅守立場改為說服他人即可。這樣題目就沒有問題了。」我無法反駁,對了就是對了。她向來機智,思考之快確是令人驚訝。

  當然這不是第一次,亦不會是最後一次。諸如看到通識卷要求「簡潔敘述」,我竟用了文言文作答,更引來紅筆一句,「汝之文言文,亦不過矣」,實在好玩。其實,那天補課的時候,我正隱隱作病,頭昏腦脹,才失了分寸。

  ——其實她對教學制度之轉變也頗有微言,「現在的課程不要求學生讀多些經典作品,也不要你們背誦,結果你們像什麼也沒讀過似的。」「考試能考的只是課本的知識,舉例說,我的學生很有品德,這是考試不會考,也考不到的——如今似乎沒人再理品德。」借了她的《沈從文自傳》,書中沈從文自言不喜學堂讀書,經常逃學遊玩,從大千世界學習,才能成為傑出的作家。還書時我借機一問,若他在香港又會如何?她想了想,答,大概很難有所成就。

  又有一次,因病沒去中文補課,隔天才耳聞某位老師在禮堂批評我用文言撰文,太過自大,心態有問題。幾乎忘了曾寫過這篇文,好像是把議論文寫成記敘文,無聊之餘更用文言書寫。我沒有反駁,要解釋的話大概也白費唇舌罷。像頑童偷玩被大人捉到,然後露出一絲惡作劇的微笑。面對這些如斯無聊的題目,我經常故意違反潛規則,或相反寫之,或轉換概念,與其費力寫些人云亦云之言,不如玩玩遊戲,把悶人命題寫成有趣內容吧。——寫在週記,後來她在「太過自大」劃下底線,加了另外四個字,並非我說,又勸我要在適當的時候忍耐。當時不覺,如今想來竟覺眼熱,還有誰會這樣再三溫言提醒如此任性固執的學生?

  關於週記——當初上她的中文課,發現大家幾近每堂都要寫短文,以作練筆。而我不喜此法,於是下堂便對她說,「我的中文已非學校課業所能提升,給我空間和時間做自己事,會更有進步。」不知道有沒有人曾向她說過這種要求,她和我討論了幾句,終於讓我不寫練筆。對於週記,她堅持:「週記是為了讓我和學生溝通,不能不寫。」見好就收,反正週記不用每天都寫。

  可是週記要寫什麼呢?要寫些流水帳記錄一週生活固然沒有難度,寫這些,卻悶得連自己也要睡著。既要寫,就寫些好玩的,故意挑了政治議題與之爭論,又或針對教學方法作出批評,後來才漸漸寫下其他事情。人家多是寫一頁,我卻經常忍不住寫至兩三頁,仍是意猶未盡。每見派發週記,立即翻開內頁,吞食整頁潦草紅字。爭論過後,彼此之間不見得全盤同意對方的看法,仍然堅持己見,仍然樂於交流,想來這才是難得之處。討論學制:如我堅持,若屋子火災,應該要先逃離現場,才可有更多的可能。而她則說,若沒有妥善的計劃,走出去,不過是匹夫之勇。

  寫到後來,週記幾乎成為唯一文字抒發的機會。重讀以來,實在少了很多任性的時間寫作,當然,更重要的是,是我自己也不願意吧。難以排解的失落,成了自我刑罰的毒素。於單行紙,「我由不會言到會言,會言至多言,於今漸漸少言。我們不斷消費哲人的思想,利用詩人說過的句子,談論不曾了解的歷史,我們從不相信也不打算相信。如果沒有相信,沒有實踐,那談來還有任何價值嗎?」——慶幸當初的要求並不如意,使我尚有一紙供我光明正大揮筆直書,尚有一人看我那如小學生的字體,尚有滿頁紅字成為我的解藥。

  由於沒了創作,彷彿要為自己的遺憾做些彌補,在校內成立了「詩會」。詩會是私下成立,後來才成了中文學會的活動,她聽見了,便說會來,卻一直因事來不了。很快便到最後一次聚會,特意選了天台為讀詩地點,亦約了她,卻因誤會使她並未到場,又找不到她。同學說,等不到就開始吧,重要的是我們討論過程,而不是她來不來。無法反駁,的確有理。然而他怎知道,對我來說,她的加入意味討論更加有趣。對懂文學的人談文學,只消提個前言,不必多加解釋,就能看到微笑點頭的意會。——幸好,當詩會過了一半,校工把我們趕落操場,撞見了她。

  人常說,相逢恨晚。其實真正的相逢又怎會恨晚?相知相重,又怎會再計較時間多少。——相逢者僅會說:終於,終於遇上了。


  猶記得,我班因事起哄,追問老師覺得此班如何。她說,這班並不是最傑出的一班,卻與我們特別親近,可能是第一次當班主任之故吧。也許源自這種親近,年廿七晚,一眾同學去了她的家中打邊爐,絲絲霧氣,美食當前,我更著意的其實是書架上的精神食糧。填飽肚子,便隨她走進書房,站在書架面前,她幾近每本書都略作介紹,遇上心頭好,更拿在手中翻閱,我則間或提發話題,彼此就能接連下去。書案放了一本翻開了的字典,我說到以前不懂字典的趣味,話未說畢,她便接了下去,「每一字皆有來歷。拿你的名字來說,仁,可是儒家中的核心。健,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字典可好看了。」說完了我要說的句子。

  她找出了一本作品集,內有她中學生時期的文章,我接過來細閱。唔,文筆典雅,遣詞組句亦見法度,但不算得上佳品。抬頭看著她,如幼稚嬰孩不懂言語。沒想到她竟先發話:「嗯,這篇文章有點為文造情吧?」——對坦蕩豁達之人原不必多說偽言,不然他們只會先把你隱藏的話直說出來,我汗顏自己的猶豫不言。

  相識之初,曾借張曉風的《你還沒有愛過》一書給她,好書人想來都喜把書本分享給其他人,閱畢,她亦極喜此書。後來,她帶我和兩位同學上山,看四色睡蓮,途中穿山過林,眨動快門,收一色山水於眼內。才驚覺,她不就是另一個張曉風嗎?同樣是喜愛大自然,同樣是我敬佩的人。想來,我又何必希冀見張曉風一面?她早已活生生的站在我的面前,贈我於小徑行走的足印,贈我窺見大千世界的一貌。

  適逄聖誕,剛巧手上有些書券,正好略作回禮,以謝友人。於是便去買了一些書送給別人,這不可謂不困難,選擇他人會喜愛的書,必須從對方的喜好、性格及興趣等等思量。她收到時頗為驚訝,問為什麼突然送她書本。笑了笑。這並不突然啊,暗自回答。過了幾堂,她來找我,原來這正是她想買的書!如此成功實非我能預料。她叫我在書頁提上句子,一時之間,實在想不到可填上什麼,轉頭一看,身旁正是詩會的朋友,靈機一動,便問他這句詩有沒有背錯。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出自徐志摩的《偶然》,在蔣勳一書《天地有大美》的空白頁中填上拙劣的字跡。

  細雨霏霏,我踏著略為急速倉促的步伐,心想這次大概會遲到了吧。四周沒有穿上相同校服的人。總是這樣,即使是最後一天,依舊拖到最後一分一秒才出門。也罷,當是向以往無數個相似的日子致敬吧,我想。沿灰磚路行至轉角處,一棵開著白花的樹擦身而過,我一度以為自己遲來了,走入校門時才發現即便再慢,也沒有來遲。

 

後記

 

  回校拿准考證,我把此文送給她。她看完,卻要忙著離開學校,又有話想與我談,於是在短短一兩分鐘路程伴她同行。一路只作聆聽,笑著點頭。

 

  她先作感謝,「這篇文章寫得很有心,多謝你。」其後語鋒一轉,「其實對於真正有志於學問的人來說,別人的敬佩往往使他們汗顏——我亦不能例外。就像蘇格拉底說過,『我一無所知』。大概書讀得愈多,就愈了解到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路過了一半,看見她的車子泊在前方。她急忙說了下去,「雖然你的程度的確比同學高了很多,但切記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自大。——你怎麼穿這麼少的衣服,不冷嗎?」她打開車門,要上車了。

 

  不冷,我答。真的不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terature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